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是什么?2035年远景离我们有多远?
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在哪里?怎么样“办好自己的事”?
我们挨过打、挨过饿,还要挨骂吗?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央视新闻公开课》推出特别节目《维观两会》,邀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你一起聊聊“中国愿望”这件事。本文为节目文字稿,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央视新闻公开课》推出特别节目《维观两会》
【第1期】
21世纪第21年,变天?变现?
一个月前,微博网友发了一个题为#21世纪第21年的第21天#的话题讨论。数字的巧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除新年、春节、纪念日外的许愿场景,特别是经历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之后,相信很多人那天都许下了特别的愿望。而对于中国而言,21世纪的第21年意味着什么?她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或许,今年的全国两会将带给我们一些答案。
每年的中国两会,都被外界看作是中国发展的“风向标”,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民主模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谈到今年的两会,我们一定要提及去年十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十四五”规划。显然,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为今年的全国两会定下基调。
对于中国而言,21世纪第21年的“愿望”是什么呢?
“十四五”规划开宗明义,这个“愿望”就是规划中的总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要更上一层楼了,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具体地说,就是从现在起到2035年,我们要把中国建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目标,也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我自己预测届时中国的人均GDP约为25000至35000美元,大致等于现在韩国、西班牙、意大利的水平,当然还有其它指标。
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在2019年。如果与韩国做一个比较。韩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在1994年,达到2.5万美元的时间是2011年,用时18年。我估计中国有可能用15年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是3万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2.5万美元),比韩国快3年,一个原因是韩国在这个过程中,分别经历了1998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期间韩国人均GDP暴跌过20-30%。相比之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要成功的多,我们成功避免了这两次金融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在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发展模式韧性更强。这样算来,到2035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估计至少是美国的1.5倍。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有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这种情况下,外部世界对你货币的需求必然会增加,所以人民币升值的概率比较大,这也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当然,美国现在滥发货币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这里,我要补充三点:
一是刚才讲的一切都是根据美元汇率计算的GDP,或者叫名义GDP。其实我个人一般更倾向于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现在还没有十全十美的标准,但我走访了100多个国家,觉得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对而言比名义GDP更靠谱些。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在2014年就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实际上,美国中央情报局也一直是用购买力平价方法的,所以美国现在心很乱,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有点不知所措。
顺便说一句,不久前英国一家智库对193个国家与地区经济进行预测后得出结论,经历新冠疫情后,即使按照名义GDP计算,中国经济也可能在2028年完成对美国的“超车”,比这个智库过去预计的提前整整5年。
二是GDP只是众多指标中的一个指标,我们今天的发展目标已经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许多名义GDP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就像上海浦东新区的人均GDP,2019年已经是34000美元,早就超过台湾地区与韩国,浦东新区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人均GDP48000美元的香港。这也就是当年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我自己也多次比较上海和纽约,这两个城市都是各自国家的发达板块,论名义GDP,纽约比上海高大约四倍,但上海的家庭中位净资产,也就是老百姓究竟有多少家底、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社会治安等指标都高于纽约,其中人均寿命上海是83岁,纽约是79岁,上海高四岁。社会治安比纽约高十倍都不止。这些都是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指标,我们做的更好。
当然,这本身也反映了GDP指标计算方法存在很多问题,我一直有一个主张,每当我们公布一个按照所谓国际标准的指标,我们都最好同时公布一个更加反映中国人偏好的、更加接地气的指标,我刚才讲的上海和纽约的实际生活水平和安全感的比较就是一个例子。
三是要实现2035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确保中国的发展进程的安全可靠。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再一次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总之,我们的目标很宏伟,前景很光明,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直至实现我们的目标。
【第2期】
从“三轮”到“两环”
去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我国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经济体,同时在去年GDP首次突破100万亿,成绩单令世界刮目相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驱动”模式不断探索和调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双循环”的理念。从大家熟悉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到“双循环”,说法变迁的背后,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思路的哪些调整呢?
“双循环”指的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由于新冠疫情的全面暴发等原因,外部环境可能会持续恶化,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我曾经讲过一个观点“中国就是一个世界”:我们的人口超过西方国家人口的总和,我们有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群体,我们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一切都是在我国内部就可以形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这为我们更好地促进国内外双循环奠定了基础。
大家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们提出了沿海开放战略,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我们还提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这一切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城镇化率超过60%。但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发现这样的全球化战略其实难以持续。因为它过分依赖国外市场。
同时,这期间,我们的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国内市场要充分利用起来才好,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调整经济结构,事实上早就开始了推动内循环为主的调整,这是我们的一个主动选择。
疫情之后,复工复产有序进行。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样做,也符合世界上其它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大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都要从外向型模式转变为内循环为主的模式。中国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60%多下降到2019年的31.8%,这个转变进程也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配置要求基本一致。
这也是为什么三年前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时候,我明确地说不用害怕,因为中国经济结构已经不一样了,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大大降低,而中美贸易只占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分之一。现在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美贸易战打了三年,结果是美国输掉了这场贸易战,它的对华贸易赤字基本没有减少,也没有多少产业返回美国。
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世界格局。我的判断是,世界将以更快的速度向东方倾斜,向中国倾斜。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全面复工复产,成为世界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现在开来中国内循环做的越好,对外循环的促进就越大。
不久前发生的两件大事说明了这一点:
一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签署。我们讲向东方倾斜,这次东亚国家,或者说所有用筷子的国家,所有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水平,都明显好于欧美国家,世界看好东亚,东亚国家自己也更加自信了。
我们讲向中国倾斜,中国在RCEP中经济占比55%,是最举足轻重的国家,中国成功抗击疫情的优秀表现赢得了东亚国家的赞扬,东亚地区围绕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将越来越发达。中国正在带动整个东亚地区走出疫情带来的阴霾。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过去主要由于美国的阻挠一直未能成功,现在日本、韩国都抓住了美国陷入疫情困境和选举乱象无暇他顾之际,果断地签署了协议,使中日韩能够在RCEP框架下,实现了某种形式的中日韩自贸区。《纽约时报》感叹:世界不再等美国了。
二是中国与欧盟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这是一个全面、平衡和高水平的协定,涵盖了不仅是投资本身,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可持续发展、公平竞争、争端解决等。从我自己的观察来看,RCEP的签署对欧盟也是一种刺激,如果欧盟不能快速推进与中国的投资协议,欧盟会失去很多在中国和RCEP其它成员国中的潜在市场。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加快推动高水平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可谓旗开得胜。
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最大的外资流入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的双循环进程,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拒绝单边主义,拥抱多边主义。中国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一种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基于合作共赢的新型全球化。